杭州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有名,700多年前,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师在径山寺研究佛学时曾经把茶籽带回日本,是当今很多日本茶叶的茶种。径山寺的饮茶方式也被传入日本,演变为日本茶道保存下来。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梦华录》中,也点赞了余杭径山茶,剧中的赵盼儿就凭着一手绝妙的径山点茶惊艳了整个东京茶汤界。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迎来秋收季,周末去古城游玩、体验古法水稻收割的游客不少。
在网红打卡点鹿苑西侧,稻田中高耸的草垛下是考古发掘二十万斤碳化稻谷的池中寺遗址,这里也是良渚古城的谷仓遗址。
那年,谷仓内一场意外的火灾,让粒粒稻谷在火的炙热、土的温存下穿越五千年,留下良渚古国稻作文明的惊鸿一瞥。
稻米是良渚先民的主食,而五千年前,茶或许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饮品。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往北20公里的德清地界,遗产缓冲区内的乡民们饮用着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茶饮——防风氏神茶。
这味咸茶的主要原料是枸橘皮、紫苏子、雨前茶和烘青豆,相传,此茶上溯四千余年,流传自大禹治水时期浙北一带的防风古国。
如今,杭州余杭瓶窑、良渚、仁和,湖州德清、长兴、安吉三县的民间,共同传承着这份来自远古的茶文化,而五千年前良渚人品饮的,会不会也是这味咸茶,我们已不得而知。

秋去冬来,良渚古城千亩稻田披上了最耀眼的金色,五千年后,穿梭在古城之上的游人们,手中也捧起了一杯糅合着茶香和稻香的新式茶饮。
跨越千年,起源于余杭径山的抹茶,正演绎着我们喝茶最原始的方式,那就是把茶全部吃下去。
大家熟知的径山茶,是烘青茶,径山抹茶采用的是蒸青工艺,它更好地保留了茶的底色,沉淀下那一抹直击人心的翠绿。
很多人以为,把茶叶磨成粉,就是抹茶,其实那只是茶末。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说:“抹茶和茶末最大的不同是种植。抹茶园需要遮荫覆盖,好的抹茶需要遮光栽培45天,通过降温减少光线,提升茶叶中鲜爽味成分茶氨酸的含量,茶氨酸对人的记忆力智力有益,能安神镇静。”

和原叶茶不同,更具包容性的抹茶,可以是如径山茶宴般的极致风雅,也可以赋予糕点、冷饮、新茶饮别致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