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华社一篇文章《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一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文章里说,这一年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总销售额300亿元人民币,而联合利华下属一家“立顿”,年收入就达230亿。7万家加在一起300亿 vs 立顿1家230亿。说不敌有点夸张。但是也差不多了。
从此,“7万家中国茶企不敌1个立顿”,这句话就像魔咒一样,扣在整个茶行业的头上。我不是说你们谁不行,我是在说你们在座的所有人加在一起都不行。一直到今天。
那么,今天情况改善了吗?
改善了。
2021年,中国茶行业的总规模,从300亿,涨到了3000亿。13年,涨了10倍。而立顿,年收入依然在200亿左右徘徊。3000亿 vs 200亿。总算是碾压性优势了。
但是,我们真的一雪前耻了吗?
其实并没有。这毕竟是打群架啊。如果要论单打独斗,我们还是没有一家能上“百亿重量级”的擂台赛。因为即便是茶行业零售品牌第一的小罐茶,已经可能最厉害了,一年也只做到了20亿左右的收入。
这个行业太分散。前100家加在一起,只占行业规模的8%,也就是240亿左右。第一名20亿,前100家平均2.4亿。要想做出一个规模化的茶品牌,从而超过立顿,看上去非常困难。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中国茶和立顿茶其实根本不是一个物种。放在一起比较,对中国茶似乎有点不公平。
中国人非常喜欢喝原叶茶。泡开后,叶子必须展开,越完整越好;中国人喜欢喝古树茶,这个产地和那个产地、这棵树和那棵树,价格天壤之别;中国人喜欢喝年份茶,放得越久越稀缺。而这种对茶的偏好,都是非标的。因为非标,就给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商家巨大的空间,整个市场到处都是劣币驱逐良币。以至于,消费者很难判断自己手上的这一泡茶,到底值不值那个价钱。品牌的信任基础,非常难以建立。根基不稳,所以极难做大。
而立顿茶呢?它是袋泡茶。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一袋里的茶,是叶子,还是沫子。是一种茶,还是几种茶的拼配。反正,你喝到嘴里的,是统一的味道。这是绿茶的味道,那是红茶的味道。我用品牌,为这统一的味道背书。认准这个牌子,就是确定的味道,确定的品质。
中国茶,本质上是农产品。而立顿茶,本质上是工业品。
所以,讨论中国茶如何超过立顿,其实就是在讨论农产品的标准化如何超过工业品。这比登天还难。
直到,我最近看到一份算数电商研究院和抖音电商发布的《2022抖音电商茶行业洞察报告》,改变了一点点想法。

商业世界,就是被这些永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在创新的路上的创业者推动着。每当有新的工具出现,生机勃勃的创业者,就会在这些工具里成长。不管是白大师,还是卢正浩,还是乡愁沈丹,还是凯文遇见茶,还是所有那些在茶行业里永不停止尝试的创业者,正在给中国茶行业,带来积极的变化。
他们用直播电商的“流量”,积累规模;用真实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促进成交。用建立在IP基础上渠道品牌的“信任”,壮大自己。
如果你也对这份报告的内容感兴趣,可以联系小师妹,回复“茶行业报告”五个字,领取报告。我特意向抖音电商的同学申请了授权。希望这份报告,对你也有一些启发。无论你是不是茶行业的。
中国茶,什么时候才能超过立顿?
也许,超过立顿不重要。甚至,中国茶,都不需要成为立顿。我们只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