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岳飞】博士,教授、博导,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兼任浙江大学侨联副主席、留联会副会长,中华自由基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茶叶学会深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首届中国茶叶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100万元)、觉农勋章奖、中国杰出茶人、中国茶行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等。

01一片树叶到杯中香茗的变迁
茶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的延续至今。本章从茶的起源与发现,茶的历史演变,茶的影响,以及茶的发展与变迁的角度,带领大家跟着历史的河流,细品茶的前世今生。
课时
课程热身
1.1 追根溯源识茶貌
1.2 千载流芳知茶史
第一周 单元测验
02缤纷的茶树品种初识
理解茶树生物学特性与制茶品质关,古树茶与古茶树的关系。了解我国资源丰富的古茶树,以及造成古茶树死亡的原因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课时
2.1 百草让为灵:认识茶树特性
2.2 茶树品种面面观
2.2 古茶树与古树茶
第二周 单元测验
03茶产业茗香遍天下
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维系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深厚的情感。本章将从中国茶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基于茶产业现在展望未来、中国茶区分布以及2018年中国茶叶产销现状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分析数据明确中国茶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
课时
3.1 中国茶,世界冠——中国茶业地位
3.2 中国茶,有未来
3.3 认识中国的产茶区
3.4 2018年中国茶叶产销现状
第三周 单元测验
本章作业
04各具千秋中国茶:六大茶类
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导致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产生不同茶类独具特色的一个品质特征。本章学习茶叶分类依据、制茶工艺基本原理以及六大茶类品质风味。
课时
4.1 走进茶叶分类
4.2 六大茶类品质风味
第四周 单元测验
05茶叶品评的方法与技巧
为了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检验体系,茶叶的感官审评、理化检验、贮藏方法随之趋于高效化、专门化和标准化,而这些知识,都是作为一个茶叶爱好者在日常品茶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本章通过对审评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茶叶感官评价技能、审评术语运用,并掌握日常生活中如何储藏茶叶。
课时
5.1 茶叶审评方法
5.2 茶叶鉴别方法
5.3 茶叶检验方法
5.4 茶叶贮存方法
第五周 单元测验
06怡然风雅的茶文化洗礼
茶的文化自古以来精彩纷呈,呈现方式多样,从茶的诗歌、书画、歌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到各个茶文化代表人物所呈现的茶世界,到儒释道三者与茶的交汇交融,茶文化的广度、深度、丰富度,都体现了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课时
6.1 茶与文艺
6.2 茶与习俗
6.3 茶与圣贤
6.4 茶与文化
第六周 单元测验
07茶文化的知与行
本章通过学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着重讨论作为茶人,如何践行茶文化的“知与行”;并探讨茶和茶文化的当今意义,以及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如何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谱写出中华茶文化更加绚丽辉煌的新篇章。
课时
7.1 物我相融的茶之精神
7.2 茶行天下的传播意义
第七周 单元测验
08美水佳器育茶艺风姿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通过学习能根据不同茶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器皿、适量的茶叶、合理的水温,并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点,呈现仪态、礼仪、意境等美感,使品赏者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享受。掌握绿茶玻璃杯冲泡法、和闽式乌龙小壶点茶法。
课时
8.1 艺为茶之灵:茶艺概论
8.2 精工出巧艺:茶艺实践
8.3 融合之美:茶席设计
第八周 单元测验
09科学饮茶促健康
本章着重探讨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这三种茶叶特征性成分与茶叶品质形成的相关性,并且展开讨论了茶叶的保健功效,茶为万病之药说法的科学性,以及科学饮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加以解释,提倡大家学会真正的科学饮茶。
课时
9.1 茶的成分与功能
9.2 万病之药:饮茶与健康
9.3 科学饮茶有妙招
第九周 单元测验
本章作业
10枝繁叶茂的世界茶叶地图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与茶文化已覆盖全球五大洲,并在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下,演化为各不相同的茶叶产品、饮茶习俗与饮茶文化。掌握中国茶的传播,了解世界饮茶方式与区域特色。
课时
10.1 茶文化的全球传播之路
10.2 世界茶产业解析
10.3 独具特色的世界茶文化面貌
第十周 单元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