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助抗病毒感染
来源:嗏玛道
|
作者:茶爽
|
发布时间: 2020-01-23
|
64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担忧,每天的病情速报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以及已经确认的“人传人”病毒传染现象,为疾病的防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在这样一个流感高发的季节,发病初期也都表现出起病急、高热、头痛、全身乏力及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很容易混淆。那么,冠状病毒到底是什么?新型冠状病毒与流感有什么区别呢?
实际上,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也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已知有六种冠状病毒可感染人类,其中四种致病性较低,仅会引起普通的感冒症状。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感染严重者会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都是在冬春季节通过呼吸道传播,且都属于RNA病毒,传播方式和特点非常相似,所以预防冠状病毒的传播可考虑借鉴预防流感病毒的经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如何预防?
从预防角度来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飞沫传染”模式和普通冬季流行的季节性感染一样,预防方式也非常一致,包括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警惕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还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要捕食、贩卖、购买野味。
在此基础上,通过饮食起居调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病毒抵抗能力,也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手段。茶叶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保健功效的健康饮品,已被证明具有突出的抗病毒活性,在病毒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茶叶的抗病毒功效
茶叶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保健功效的健康饮品,具有突出的抗病毒活性,已被证明对腺病毒(Ads)、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单纯疱疹病毒(HSV)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茶叶及其提取物主要抗病毒作用的机理包括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与入侵(如腺病毒,肠道病毒,HBV、HCV、HIV、HSV、流感病毒、轮状病毒);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及病毒基因的转录(如肠道病毒、EBV、HBV、HCV、HIV);以及破坏病毒的结构与功能(如腺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
茶叶中的抗病毒成分
现有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氨酸、儿茶素、茶黄素等均为有效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各大茶类都具备一定的抗病毒功效。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等,其中EGCG因其最为突出的活性而备受国内外科学家关注,也是茶叶发挥抗病毒作用最为关键的活性成分之一。
此外,茶叶中的茶多糖、茶氨酸等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病毒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潜在价值。